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华为二度加码、企业争相涉足,医疗器械市场红利期来了

近日,华为在医疗器械领域又有新动作。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深思考人工智能机器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深思考”)经营业务发生变更。其经营范围新增多项业务,包括健康管理、健康咨询(需经审批的诊疗活动除外)以及销售医疗器械Ⅰ、Ⅱ类、计算机、软件、复制设备等。

深思考是一家专注于类脑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核心科技的AI公司,其最突出的技术是“多模态深度语义理解引擎(iDeepwise.ai)技术”,该引擎技术可同时理解文本、视觉图像等多模态非结构化数据背后的深度语义。目前主要落地于智能汽车、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慧医疗健康等应用场景。此次经营范围的变更,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深思考对医疗市场的重视。

就在今年9月23日,工商信息显示,哈勃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勃科技”)认缴出资48.56万元战略投资深思考,同时持有深思考3.67%的股权。而投资深思考的哈勃科技正是华为100%控股的全资子公司。深思考新增医疗业务,也算是华为间接在医疗领域的新一布局。

华为二度加码医疗器械市场

今年3月,华为终端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发生变更,新增了销售医疗器械(Ⅱ类医疗器械)等业务。据公开资料显示,华为终端有限公司隶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11月23日,注册资本5亿人民币,是华为四大业务群之一。这也是华为系首次进军医疗器械市场。

“由于Ⅰ类、Ⅱ类医疗器械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加上华为有自己的产品生产线和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华为进入医疗器械领域顺理成章。”易观医疗分析师陈乔珊在11月22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华为进入医疗器械领域,并不是想做医院里专业的医疗设备生产商,而是生产能够适配于各家厂商的医疗器械的无线链接设备,另外还有一部分家用医疗器械。

在陈乔珊看来,华为涉足医疗器械领域也并不一定是进行自主研发,而是会采取对外收购的方式来做品牌。

“另外,华为还会在自己的手机产品中增加相应的功能或者开发像iwatch一样的设备,并与各界医疗厂商进行合作帮他们做无线的传输改造,同时与手机相连接形成医疗信息的动态记录。”

事实上,正如陈乔珊所说,早在2018年10月,华为自主研发的智能穿戴设备已有相关医学检测功能,其中,智能手表Huawei Watch GT支持TruSeen 3.0心率侦测以及TruSleep 2.0睡眠侦测功能。同时,华为还通过联合多家三甲医院,开发了心率失常的专业监测算法,以降低脑卒中等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此外,华为还利用5G技术,支持连续监测和感官处理装置,通过医疗物联设备不断收集患者实时数据,记录更多的信息。

在医疗领域中,华为还拥有数字医院、区域卫生信息化、分级诊疗三块业务。其中,分级诊疗就是以创新的ICT技术(即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客户搭建医疗协同、云端共享、开放兼容的一网、一云、一平台的新ICT架构,结合合作伙伴远程医疗协同平台业务系统,联合构建分级诊疗解决方案,加速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落地。

时代财经向华为公司递交了相关采访函,以进一步了解华为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布局和重点项目,但截至发稿前并没有得到相应回复。

科技巨头纷纷抢占医疗器械市场红利

“目前,国内医疗器械领域正处于上升期,市场需求很大。”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在11月22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国家频频对医疗器械领域出台有力的政策,尤其是大型医疗器械优先国内采购以及创新医疗器械审评审批的建立等,都为企业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在政策利好之下,除了华为,百度、阿里、京东、腾讯等科技巨头以及电商后起之秀拼多多等都前后进入了医疗器械领域。

今年2月,百度率先进军医疗器械领域。旗下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内新增销售Ⅲ类医疗器械、Ⅱ类医疗器械等。同年9月,百度再拿14.43亿元战略投资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东软控股,双方将在智能城市、智能教育、智能医疗等领域推进产业智能化变革。同月,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实控企业江苏赛夫经营范围新增Ⅲ类医疗器械的批发与销售、角膜接触镜、护理用液销售等。

此外,今年5月,阿里巴巴旗下盒马鲜生也在此前经营范围增加Ⅱ类医疗器械外,新增了Ⅲ类医疗器械的销售。而拼多多更是以销量达数十万的血压计、血糖仪、体温计、助听器等8小类家用医疗器械成功打开了市场。在陈乔珊看来,“这是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爆发”。

史立臣也同样对近年来家用医疗器械的发展表示肯定。并补充道,“家用医疗器械市场大容量也大,目前也缺少中高端产品,企业如果能顺势抓住这个市场,对企业日后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将占有很大的优势。”另外,对于像华为这样的科技企业,包括家庭医疗器械在内,还有智能医疗、传统医疗器械(例如核磁、影像等中高端范围)等都将是未来可以选择的发展方向。

他还提到,虽然医疗器械领域发展迅速,但红利期并不会太长,只有5到10年。他认为,“企业能否抓住这波国产医疗器械的红利顺利入局就看现在了。”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