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疫情之中,医疗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有效药物或疗法晋升为“流量担当”,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第一时间抢占热搜话题。
这些关注,直接影响了医疗行业二级市场表现。节后的一周里,一些疫情相关的上市公司涨幅暴增,经济效益显著。
▲2020年2月3-7日,A股医药生物板块和子行业涨跌幅情况(来自:光大证券)
其中,
医疗器械总体增速最为突出,达10.61%;医药商业作为工业到医院的中间环节,在疫情期间获得了10.26%的不俗增长;医药生物不敌医疗器械,仅5.98%;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作为生产必备的“刚需”产品,总体涨幅在5%-7%;生物制品、中药、医疗服务增长较为逊色,最高4.1%、最低3.92%。
而在亮眼的“成绩单”下,这个特殊时期,医疗行业各细分领域的内部结构正发生着激烈动荡!
械企——绝地“逆袭”
医疗器械各细分领域受疫情影响呈两极分化,但相比药企来说,械企这次的“逆袭”效果似乎更明显一些,全场最佳,增长10.61%。
因为随疫情同步而来的,是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的层层扩容。
医疗设备:疫情急需
在疫情中,我们看到,大量的医疗设备头部企业纷纷参与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捐献设备,加班赶工,见证并参与一线战役堡垒的“拔地而起”。
GE医疗:交付医疗设备已逾千台,其中半数发往武汉。其中,数量最为庞大的是监护仪、便携式超声这类隔离病房的床旁刚需设备;西门子医疗:血气测定试剂盒、Atellica设备及各类实验室诊断试剂的本地库存已在近一个月的持续抗疫中告罄,影像类设备也在持续供货;飞利浦:飞利浦的CT机是最早到达雷神山医院的一批设备,部分从美国紧急调货的呼吸机、超声以及空气净化器、滤网等物资也陆续抵达;迈瑞:已累计交付了包括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输注泵和体外诊断等在内的1200多台医疗设备。另外,迈瑞表示,由于医疗设备订单翻倍,短期内存在供应压力。联影:截至目前,联影已累计向武汉、河南捐助1亿多元的防疫物资。目前仍在正加足马力的生产、运输、安装一线急需的移动DR、CT、智能诊断、远程诊断等设备。东软:首批移动CT扫描单元“雷神”下线,已陆续发往武汉、广州、北京等全国各地...
医疗设备企业的迅速行动,为一线抗疫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同时,疫情也暴露了出多数二级及以下医院ICU救治能力较弱、隔离院区不足等短板问题。
据中华医学会统计,目前国内ICU床位/总床位为5%-6%,与发达国家达到15%的数字相去甚远,普及率较低,单间隔离ICU也比较少。
据悉,全国已有20多个省近60家医院正在或准备建设单独隔离院区。
疫情过后,ICU将成为各地二级以上医院的建设重点。
与此相关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呼吸机、雾化器、制氧机、移动DR、便携超声等大量需求,将加速医疗设备的市场扩容和基层下沉。
诊断试剂:POCT或迎爆发
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医疗器械应急审批程序》以来,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蜂拥而出”。
截至目前,已有100余家企业研发出新冠病毒的诊断试剂盒。其中,10个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最快可在15分钟内检测新冠病毒。
1月26日,之江生物、伯杰医疗、捷诺生物、华大生物的荧光PCR法试剂获批;1月28日,圣湘生物、达安基因的荧光PCR法试剂获批;2月2日,华大生物的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法试剂获批;2月22日,广州万孚生物、英诺特的胶体金法抗体检测试剂,以及博奥生物的恒温扩增芯片法核酸检测试剂获批。
除此之外,丽珠试剂、诺唯赞、康华生物、上海芯超生物、大弘生物等多家公司宣布,已经研发出了针对新冠病毒POCT(point-of-care testing)快速检测试剂盒,但目前还未正式获得产品注册证。
面对紧急疫情,快速诊断能力是基本要求,便捷、小型化、适合快速诊断的POCT产品很可能成为疫情之后,发热门诊建设风潮中,属于IVD领域的下一个爆发点。
高值耗材:疫情期受压明显
外科类高值耗材是受负面影响最大的院内医疗器械板块。
在疫情期间,除非急重症,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大幅减少了诊疗和住院。一批子行业受损明显,比如骨科类、心内科支架和起搏器、以及腔镜类。
但是这批患者依然存在,大部分手术还是早晚要进行。只是短期冲击是巨大的,造成成本压力加大、库存积压,大型企业可用体量化解短期压力,现金流有限的中小企业情况更加严峻。
2月18日,骨科和心血管耗材巨头美敦力首席执行官 Omar Ishrak 表示:中国约占美敦力整体业务的7%,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导致的医疗系统侧重点的改变,很可能影响其业绩表现。
低值耗材:短期不足,长期过剩
疫情中需求爆发最为明显的、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资,就是包括口罩、额温枪在内的低值耗材,相关企业收获大量订单,产能饱和,市场甚至出现“一罩难求”的现象。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全国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测温仪等业务。中石化、富士康、比亚迪、oppo等跨行业者迅速拿证,纷纷投入生产。
此类低值耗材,由于短时间内需求呈十倍以上爆发,即使后面疫情过去,也会让大批医疗机构储备与采购,因此相关产品的公司会至少超高景气近一年左右。
而且由于门槛较低,产能在半年内会急剧上升,但需求旺盛诱发的过度投入,再后面很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断崖期,随后形成过剩!
药企——悲喜交加
药品收入虽然整体小幅增速,但疫情期间,品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疫情相关药品(如抗生素药物)需求大增;非疫情相关用药(如肿瘤药品、慢性药品)销量受阻。
由于目前暂时未有相关药企发布的销售数据,故此,我们用2003年非典时期数据作为参考,来判断医药企业的业绩变化。
有效药物成“爆品”
以非典时期数据来看,东北制药的抗生素,以及昆药集团的清热解毒中药都是疫情中的“爆品”,02年底至03年5月分别同比+36%、+13%,增长显著。
而且同时期,医药企业前20大涨幅均与抗疫药品有关,并且主要集中在抗感染类、提高免疫力类、清热解毒类产品等有限的几个方面。
▲非典前后,受益药品涨幅变动情况(来自:光大证券)
▲2002.12.15-2003.04.30,医药前20大涨幅标的均与抗疫有关( 来自:光大证券)
对于这次疫情来说,目前已经发现的潜在特效药品或疗法,已达近十种,部分包括:
克力芝: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在6个版本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均有推荐,目前全球仅有艾伯维生产;瑞德西韦:由吉利德研发,目前正在武汉10家医院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国内药企博瑞医药已批量生产出瑞德西韦原料药;法匹拉韦:与瑞德西韦相同靶点机理的抗病毒药物,初步临床显示对COVID-19疗效较明显、不良反应较低。海正药业已在国内以流感适应症获批上市;磷酸氯喹:中山大学第五医院前期使用效果表明,使用效果显著优于使用克力芝,即将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原研药企为拜耳,国内仿制药企包括上海医药、精华制药、众生药业等。
如能经过临床试验的“考验”,大范围应用于临床,预计上述相关企业今年营收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非疫情相关用药销量受阻
非典时期,与诊疗无关、但临床刚需的药品,增长虽不敌抗疫药品,但依旧稳健,例如海正药业的肿瘤药品收入在 2003 年仍实现高增长。
▲非典前后,肿瘤药物涨幅变动情况(来自:光大证券)
和非典诊疗无关的非紧急药品需求则明显降低,例如天士力收入增速明显降速。
▲非典前后,非紧急用药涨幅变动情况(来自:光大证券)
但由于此次疫情防控隔离措施较为严格,临床刚需药品的销售可能也会受到购买渠道不畅的影响,不及2003年增速,波及相关药企的销量。
对于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部分药企已经提出:受疫情影响,2020年企业将不可避免的承压。
阿斯利康首席财务官马克·杜诺耶尔(Marc Dunoyer)接受采访时表示,“受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的影响,阿斯利康的业务预计会受到长达几个月的不利影响。并且这种不利影响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地区,很可能波及全球。”
2019年,阿斯利康中国市场贡献48.8亿美元营收,同比+35%,占到全球业务的21%,是阿斯利康的主要增长点。
糖尿病药品“大户”诺和诺德则具体提出:不仅仅是中国雇员被要求居家隔离,返工难;并且疫情之下,医院的关注焦点集中在治疗新冠肺炎患者身上,对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关注度有所下降。
另外,默沙东、赛诺菲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2019年,两家公司增长主要受疫苗、肿瘤药物以及免疫炎症业务驱动。
疫情过后,医保承压
在重大灾害面前,我们更容易看出自身的短板,这次的新冠疫情,很可能成为深化医改的又一个分水岭。
医改“快进键”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改委第十二次会议提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15个体系、9种体制、4项制度”。这些都将增加政府向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或将成为深化医改的“快进键”。
以非典为例: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中国在公共卫生等领域的诸多问题暴露,事实上开启了我国的医改之路。此后,政府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03的17%迅速提升到了2011年的30.7%,增加了将近一倍,2018年占比仍高达28.26%。
▲2003-201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结构变动(公开资料)
受益于政策支持,医疗行业迎来了远高于同期GDP的高速增长。从细分产业来看,各个子领域均快速增长,一时间百花齐放,医疗体系随之得以重塑。
医保承压
但是,在另外一个纬度上,又不得不考虑疫情之下,医保资金的承压能力。
1月22日,财政部和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保障的紧急通知》指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的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可临时性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及时调整有关医疗机构的医保总额预算指标,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医疗费用单列预算。
此外,多地还出台政策要求将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所覆盖的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临时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原则上全部按医保甲类目录进行结算。
截止2月19日,全国各级医保部门已提前拨付专项资金171.79亿元。
这些都是疫情带来的额外支出。
医保基金的收入和增速都是有限的,如果上半年开支过大,下半年就可能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平衡。所以,第二批带量采购、4+7扩围、2020年重点监控等既定医保控费事项估计都不会弱化。
以史为鉴,预计此次疫情后国家会对卫生系统进一步投入,但相比2003年,这次将针对薄弱环节而非全面的投入,比如暴露出来的基层医疗水平不足、分级诊疗的转诊机制不畅、应急能力欠缺、互联网医疗限制等问题。
在历史上,人类曾无数次与疫情交手,虽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都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
对整个医疗行业来说,亦是如此。战疫过程必是艰辛的,但现在经历的这些困难与变化,很可能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催化剂与加速器。
不破不立,我们应当相信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终将控制住疫情,迎来正常有序、 甚至更加充满生机和良性循环的整体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