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研发心肺运动试验功能评估系统南京瀚雅抢滩千亿级康复市场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康复医疗产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吸引了包括学者、投资人、创业者纷纷到该行业中来。这些力量的加入推动了国内康复医疗产业从起步推广期向行业规范期的纵深发展。

根据蛋壳研究院发布的《2019康复产业发展潜力研究报告》显示, 2018年我国人均康复费用在32元左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康复费用支出的增加,预计到2022年人均康复费用支出在74元左右,届时我国康复市场规模将达到1033亿元。

位于南京市高淳经济开发区的南京瀚雅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南京瀚雅”)是一家专注康复领域的高新科技医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要业务有脏器康复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

资深专家领衔,研发心肺运动试验功能评估系统

“十年前我国的康复医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我们想改变这一情况,于是创办了南京瀚雅,就参与到了把国外先进医疗设备国产化的队伍中。”南京瀚雅总经理蒋莉告诉动脉网,康复医疗设备在高中低市场都有需求,国产化不仅能降低设备价格使基层医疗单位买的起,还能减轻国家的医疗负担。

如何深入到康复领域?南京瀚雅选择了从脏器康复这一细分领域切入。为此,南京瀚雅研发了心肺运动试验功能评估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心肺运动功能测试仪、运动心电图机及心肺功能评估软件等产品。

1590367890(1).png

其中的心肺运动功能测试仪采用了陶瓷铂金氧分析器、超声流量传感器、摩尔质量二氧化碳分析器等多种气体分析传感器,具有测试准确、操作简单、手动及自动定标等特点。

心肺功能评估软件由公司首席专家Tjeu教授(荷兰)、Martin博士(德国)与南京大学及公司的研发团队共同开发,该款软件在研发过程中得到了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会主席、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励建安教授和国家心脏病中心、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孙兴国教授的长期指导。

“我们借助行业内专家学术平台,整合知名院校的博士、硕士及行业资深专家组建了自己的研发团队,自2010年开始与南京大学建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软、硬件研发上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使产品更加符合中国医生的习惯。”蒋莉表示,南京瀚雅在2016年获得药监局生产许可后,分别在国内及欧洲设有研发中心,并且与欧洲多家研发机构有合作关系。

专注创新技术,获得市场认可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南京瀚雅已获得一项发明专利、一项外观设计专利、八项实用新型专利、四项软件著作权。其中,拥有全球专利的《快速长寿命氧传感器技术》和《超声法微流量测试技术》可以避免心肺运动测试过程中交差感染的问题。

“使用我们的心肺运动测试系统比其它品牌设备每年可多测试260 人/次。为了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我们引进了德国Ergo-Fit全套康复训练设备,可以为心脏康复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服务。”在技术与设备的加持下,南京瀚雅还延伸了手术风险管理、呼吸康复、糖尿病康复、肾病康复、老年康复、竞技体育等康复领域的解决方案。

优质的产品吸引到了众多客户,目前与南京瀚雅达成合作的有北京阜外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南京体育学院、山东体科所、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等。不仅如此,在资本层面,南京瀚雅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

取得这个成绩的背后,是南京瀚雅的优质团队。目前南京瀚雅的技术研发人员占比1/3,营销人员占比1/3,生产人员占比1/3。总经理蒋莉于2014年、2016年两次作为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的代表,被国家发改委选为国内三家高科技型医疗设备企业之一,随同李克强总理一起出席分别在德国柏林和中国北京举行的中德经济合作论坛。

除了团队外,蒋莉表示南京瀚雅的发展也离不开作为国家级企业孵化器的高淳经济开发区的指导与帮助。“医疗健康产业是高淳区主导产业之一,我们很幸运能在这里创业。”根据南京日报的报道,去年3月,南京市明确支持高淳发展,重中之重就是支持高淳培育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在2019中国医疗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高淳发布了《关于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措施》。

在市场方面,南京瀚雅目前主要客户为医院。“除了医院以外,现在还有一些健康中心也在跟我们合作。它们除了服务亚健康人群,还会服务一些极限运动者。”蒋莉表示,南京瀚雅没有特别的一些商业推广方式,核心点在于产品质量和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医疗是一个强监管的领域,只有产品和服务质量过硬,才会获得客户的信任。”

针对未来发展,蒋莉表示南京瀚雅将继续注重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并在深耕脏器康复领域的同时,逐步朝向临床康复一体化方向迈进。

本次峰会将邀请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国家院士、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创始人、优秀创新企业家及资深投资人,聚焦技术、资本双轮驱动下的医疗器械产业,围绕IVD、高值耗材、高端影像设备等重要领域,关注技术创新推动国产进口替代加速与新基建背景下医械投资机会涌现展开探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