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浅谈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

深圳医疗器械展会、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深圳医博会、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深圳医疗器械展览会、深圳医疗器械展、深圳医疗展、深圳医疗展会、深圳医疗器械展览会、深圳医疗器械展会、深圳医疗器械展、深圳医疗展、医疗器械展览会、医博会、医疗器械展、医疗器械展会、医疗器械展览会、2021年医疗器械展会、中国医疗器械展会、医疗器械博览会、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h、深圳医疗展、深圳秋季医疗器械展

2011-2020年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以高于世界水平两倍以上的速度持续扩大,但与世界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以及政策环境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将会持续不断向前发展。

2014-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持续扩大,5年时间内已实现近4000亿元的增长。从增速上看,年增速平均维持在20%左右,远超全球市场5%左右的增速,预计未来我国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差距将会逐步缩小。但从绝对量上看,我国与全球市场规模仍有较大差距

受益于经济水平的发展,健康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0》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6341亿元,同比增长19.55%。

当前,国内医疗器械已经成为一个创新力强、产品品类齐全、市场需求旺盛的朝阳行业。按医械研究院分法,医疗器械可以分为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医疗设备、IVD(体外诊断)四大类。

其中根据使用用途不同,又可以将高值医用耗材市场分为骨科植入、血管介入、神经外科、眼科、口腔科、血液净化、非血管介入、电生理与起搏器、其他共九小类。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医疗设备市场依然是中国医疗器械最大的细分市场,市场规模约为3601亿元,同比增长19.52%。

国内医疗器械各子行业市场占比情况与全球市场大体类似。2019年,医疗设备子行业拥有过半的市场份额,占比为56.79%;其次是高值医用耗材子行业,市场份额为19.78%;紧接着是低值医用耗材,市场份额为12.14%;占比最小的是体外诊断子行业,占据11.39%的市场份额。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国产化率仍然较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关基础学科实力雄厚,基础研究产业化开发经验丰富,已在医疗器械领域积累了一批先进的技术经验。且国外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历程较长,部分龙头企业已在业内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品牌优势明显。

从2019年中国医疗设备市场占有情况来看,除监护仪类产品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之外,目前我国医疗设备线国产保有率较低,尤其在高端市场仍是以进口产品为主,进口替代市场广阔。

目前国内医疗器械国有化率不高,高端产品领域仍然是进口产品占据了主要市场。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不断发展,相关研发生产技术与进口产品差距缩小,已逐渐形成进口替代能力。

在未来,广阔的进口替代市场将是国内医疗器械公司的必争之地。进口替代的顺利进行必须同时抓住技术与成本两项优势,迈瑞医疗作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龙头,进口替代优势明显。

从政策端来看,国家对于医疗器械行业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医疗器械创新研发,不断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国产医学诊疗设备等医疗器械的市场份额,鼓励进口替代。

近些年来,创新型医疗器械的不断涌现,推动了我国外科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的加剧、医疗需求的增加,以及我国相关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得以快速扩张。

同时,伴随着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医疗器械行业正式步入了其黄金发展期。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市场规模大,景气度高,复合增速超20%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速远超全球市场,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市场景气度高。

2)医疗器械研发及注册壁垒较低,企业发展具有先天优势

相较于医药,医疗器械的研发及注册壁垒较低有助于更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以快于传统药企的发展速度迅速壮大起来。

3)我国市场集中度低,十年十倍空间大

从竞争格局来看,由于我国医疗器械发展相对较晚,众多企业产品仍过多集中在技术壁垒相对较低的领域。器械市场整体竟争不充分,并且细分赛道众多。我们认为,在诸多细分领域具有跨越式创新性企业可以凭借其产品独特的差异性,享受到政策性利好,有望迅速崛起成为具有十年十倍增长的潜力股。

4)进口替代率低,快速发展窗口期已至

我国医疗器械与国际品牌之间的距离正快速缩小。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及部分细分领域高国产化率让我们看到了进口替代的大趋势以及巨大潜力。

5)政策环境改善,为我国医疗器械提供良好发展机会

我国器械的发展落后于医药,其目前的政策导向的发展路径往往参考医药来制定,有据可依让投资者更容易看到医疗器械的发展方向,投资景气度持续增长。

6)带量采购打的不是自己人

带量采购对进口企业是致命打击,而具备成本优势的中国企业将得到进口替代带来的红利。尽管带量采购短期会对企业业绩带来较大冲击,但更应该关注企业未来格局的重望性而不是过分担忧短期利润的波动。特别是处于进口替代率较低,具有一定创新壁垒的细分赛道,龙头企业优势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