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告别模仿式创新,医疗器械如何走向原始创新:找到临床痛点

“真正的创新,其实就是解决最主要、最根本的临床痛点问题。”

·“最基础的学科需要持续的投入,国家要加大投入,投资者和产业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去和科研团队一起合作,相信他们在100次失败之外,有1%的成功。”


过去20年,“模仿式创新”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打破海外垄断的一项策略。

“我们现在如何摆脱快速抄袭和低价竞争的困局,走向真正的研发创新?”5月31日下午,在“创·在上海”大中小企业融通科创论坛,暨“无科创,无未来”复旦管院科创走进嘉定活动的圆桌论坛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助理教授李文文抛出了这一问题。

美敦力大中华区企业发展和投资部企业发展高级经理钱欣认为,首先要找到临床的痛点问题。“刚才看施(剑林)老师的介绍后颇有感触,他最开始研究纳米递送,后来发现化疗最重要的问题是化疗药物的毒性,于是开始研究抗氧化。在科研的过程中,能不能发现哪些是真正的临床痛点,为商业化做铺垫。现在国家鼓励本土化创新,真正的创新,其实就是解决最主要、最根本的临床痛点问题。”

在本场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施剑林作了题为《纳米催化医学:医学新视野》的演讲,回顾其团队在“纳米催化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施剑林院士演讲。图片来源: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简单来讲,纳米医学指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医学。据施剑林介绍,纳米医学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已有20余年的历史。“在药学领域,纳米药物是指将药物做成纳米级别。我们做的是把纳米材料应用于医学领域,比如把既有的药物包含在材料中来输液,提高药效,减少毒副作用。也可以把我们的材料作为造影剂等。”

大约从2002年到2017年,施剑林团队一直将精力集中于以纳米材料为载体进行药物递送,但2017年后,施剑林团队开始转移研究重心,因为他们发现,纳米药物递送没有解决化疗药物的根本问题——使用的药物具有毒性。

于是他们开始琢磨怎么解决药物的毒副作用问题。“最根本的出路是,不用原来的药物,只用材料,这些材料必须是无毒或低毒的,可以到达病灶部位,消除病灶,而且不影响其他正常的器官。”施剑林说。

施剑林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纳米催化医学”的概念,即不使用药物,通过原位发生催化反应来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其策略是调控活性氧(ROS),活性氧为含氧的、具有化学活性的物质,包括氧离子(oxygen ion)及过氧化氢(peroxide)。此前已有研究表明,过量的活性氧会破坏细胞蛋白、脂质和 DNA,导致细胞致命损伤,进而涉及多种病理,例如衰老、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目前,施剑林团队已经设计出多种材料,对脑卒中、肺部炎症、骨质疏松、癌症等疾病显示出很好的疗效。例如,他们设计了一种锌铁氰化物,用于治疗肺部炎症。这种化合物本身具有还原性,可以很好地模拟人体里的一些酶作用,这种材料在人体内还可以释放锌离子,达到杀死病菌的作用。

另一个例子是肠癌和膀胱癌。目前临床上有通过尿道或肛门来灌注化疗药物的方法,但是效果很差,治疗成功率低于10%。施剑林团队开发了一种材料,可以通过灌注的方法实现肿瘤的治疗。其原理是破坏连接肿瘤细胞的钙粘蛋白,去除肿瘤,使其通过排泄排出体外。“我们使用灌注的方法,不进入循环系统,比较安全、低毒。”施剑林说。

目前,该材料已经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通过了临床的伦理批件,进入人体试验阶段。在一例直肠癌复发病例中,施剑林团队发现,其研发的材料对正常的肠壁没有任何贴附,经过6次灌注后,医生保守估计肿瘤的切除率超过60%,而且在灌注后,患者没有出现研究团队最担心的出血现象。

“施院士讲的故事给我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从化学原理出发,通过多学科的结合治疗疾病的典范。”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林鑫华在其演讲中说。

圆桌论坛上,普创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海表示:“从产品本身来说,施院士的成果是很有转化机会、很好的东西。但他们做了很多年,因为要做长时间的临床研究,做很多验证。作为医疗企业,如果可以和科研团队进行合作,他们给把一些产品转移给我们,我们帮他们加快转化进程,这对于企业和核心科技的掌握者来说是双赢的。而我们相互之间如何合作,可能需要一个平台来帮助。”

如王海所说,技术门槛高,风险高,研发周期长,成为医疗器械行业原始创新的掣肘。但风险的另一面是收益。钱欣表示,中国仍然需要攻关上游“卡脖子”技术方面的一些研究,比如芯片、基本的材料。所以最基础的学科需要持续的投入,国家要加大投入,投资者和产业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去和科研团队一起合作,相信他们在100次失败之外,有1%的成功。

如何找到临床研究的痛点问题?多位嘉宾认为,医工结合很重要。所谓“医工结合”,即将医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治疗研究中心洪晓武告诉澎湃科技,“复旦和交大都有医工结合相关的项目,医生有一些临床上的痛点的需求,这些需求可能和非临床或者非基础医学的学科相关,比如材料学科、信息学科等,医生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科研团队把医生的想法转化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