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首发|铸正机器人获B轮融资,加速迈进自动化骨科机器人时代


“它的定位很精准,一下子就穿进去。”



“一次穿刺精准度高,透视次数也能大幅降低,显著减少对医患的辐射伤害。”



“患者手术完成后,刀口处只需覆盖一张馄饨皮大小的创口贴,手术过程中失血量极少。”



……



在央视专题报道《县里来了手术机器人》中,让医生们赞不绝口的正是铸正手术机器人。凭借全球首创的直观图像定位方法,铸正机器人不仅提高了手术定位的精准度、安全性,也将手术机器人这个“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更多的县市级医院,惠及更多基层市场。



推广仅一年,上百家医院装机使用,两千余例的手术量,无一不印证了铸正手术机器人的生命力与临床策略的成功。其掌舵手——创始人胡磊教授深耕行业数十年,熟稔知晓医疗机器人市场需求及痛点,创新性地提出了“立地”及“顶天”商业策略,让技术真正落地于有需求的场景。



客观来看,医疗资源不均是眼下无奈的现实,基层医院亟需手术机器人来达到均质化、标准化的高质量医疗,而骨科手术机器人解决不同经验、年资的医生手术效果/植入精度的均一性问题与之不谋而合。



瞄准这一特质,铸正机器人从临床需求出发,以深厚技术积淀打破了手术机器人动辄千万元的固有标签,以高性价比在基层市场上驰聘,收获大笔订单。



打法精准、产品临床价值高的铸正手术机器人,既有赋能基层的导航定位产品,亦有功能多元的自主操作产品,自然得到了资本机构的青眼相加。



近日铸正机器人斩获B轮融资,由普华资本领投,苏高新金控跟投,涵宇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加速公司骨科系列产品布局,完善公司从导航定位机器人到自主操作机器人的全链条布局。



永葆初心:做基层医疗机器人的开拓者



骨科手术机器人佐航100到达四川省旺苍县中医院的那一天,其主治医师李灿激动地发了条朋友圈,难掩对这高端设备的希冀。



自2000年商业化以来,手术机器人一直都属于高端医疗设备,活跃在顶级大三甲医院的手术室中。曾经以缝葡萄皮而闻名世界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终端价格在2300万左右,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价格也多在千万级。囊中羞涩的基层医院,也只能无奈叹息。



“在我们县级医院,手术机器人之前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基层医生在上述报道中略带苦涩说道。对于基层医院而言,没有能力购置高端设备,人才引进难,医疗服务水平就难以提高。某种程度上,这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也无外乎有患者直言“小县城没有高科技,高端的机器人都是在大城市出现。”



铸正机器人在基层医院使用




事实上,下沉市场一直是各大厂商心向神往的金矿。下沉,几乎是贯彻新医改十余年的关键词,今年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力度更甚。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不难预料,基层市场资源倾斜度势必增强。



可关键的问题是:价格要下探到何种程度?研发设计层面是否符合基层手术室现状?



对于手术机器人厂商而言,大家自然乐意进入基层市场,毕竟这是渗透率较低,竞争较少的蓝海市场,可成本限制了厂商们迈入基层市场的步伐。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孙富春教授此前曾公开指出,手术机器人在光学跟踪上,几乎全部仰仗加拿大NDI公司。机械臂、钢丝绳、可视化库等核心部件及底层软件上,自主研发能力仍较为欠缺。



如果需要高价采购核心部件,成本自然居高不下,亏损进入基层市场并不现实。铸正机器人独辟蹊径,采用全球唯一的直观图像定位技术,摆脱了对NDI公司光学跟踪的依赖。核心技术团队均有着多年技术积累,可通过自研产品核心零部件,大幅度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此外,产品设计充分考虑了基层医院手术室大小,不需要使用三维c臂、碳纤维床等高端设备即可完成手术。基层医院勒下裤腰带,就可以购置一台手术机器人。



不难看出,铸正机器人以产品竞争力出击,从价格及技术两个维度精准助力基层医疗的发展。佐航系列机器人的诞生,极大提升了基层市场的医疗水平,成为医生们的“心头宠”。当其他厂商奋战大三甲医院之时,铸正机器人已在基层市场开疆拓土,真正实现了脊柱微创手术的精准直观定位,提高手术精准度,以安全性与稳定性占据基层医生和患者的心智。



在守护基层健康这条难而正确的道路上,铸正机器人没有因外部噪声而动摇,一直有条不紊地研发创新、打磨产品,以时间的长度、技术的高度构建起足够宽敞的护城河。



拔地而起:向智能化路径迈进



临床价值自证困境,一直是骨科手术机器人面临的尖锐问题之一。



不同于腔镜手术机器人自由驰骋数十个科室的自由度,骨科手术机器人聚焦科室较窄,且细分为脊柱、关节与创伤。从手术过程来看,骨科手术机器人主要通过影像资料规划手术路径并精准定位,只能在关键步骤辅助,并不能完成全部手术过程。未能覆盖全流程,临床获益程度有限,成为掣肘骨科机器人发展的要素之一。



向智能化路径迈进成为企业们暗暗铆劲的方向,铸正机器人亦不例外。深厚的学术积淀与近30年医疗机器人研发经验,让铸正机器人的智能化、自动化路径显得游刃有余。



纵览脊柱手术机器人领域,大多功能为辅助椎弓根置钉,缺乏具有自主操作功能的机器人系统。为填补这一临床空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李危石教授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铸正机器人创始人胡磊教授等多学科团队率先研发出了全球首个脊柱椎板自主识切机器人系统。2023年7月16日,团队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脊柱椎板机器人自主识切手术。



团队完成全球首例椎板切除减压手术



该系统实现了椎板切除减压手术路径的智能规划、切削过程生物组织特征的自动识别、脊柱椎板的精准自主切削操作,将骨科机器人手术从定位辅助提升到智能决策、自主操作的水平,为智慧骨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铸正机器人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机器人




自动化、智能化的手术机器人基因,也能更好补齐医生的技术短板,提升均质化水平。当产品临床价值毋庸置疑,商业化路径也就更加从容,天花板不断拉高。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创造的临床范式,技术壁垒可以对临床产生颠覆性贡献。手握多个“全球首创”、“全球首例”,铸正机器人以拔地而起的姿态,出现在更多人的视野当中。



在脊柱手术机器人创新上,创始人胡磊教授和他的铸正机器人呼啸而起,探寻着解决临床痛点的变革之举,在拓宽手术机器人的功能边界上越走越远。



政策升温:斩获B轮融资



以导航定位产品快速铺开入院,奠定产品知名度与信任度,实现“立地”;再以高端、智能化产品解决临床需求,实现更多术式覆盖,才能“顶天”,创造滚雪球式增长。



兼具“立地”与“顶天”的市场策略,铸正机器人未来商业化大有可为。铸正作为骨科手术机器人赛道中,专注临床需求,以技术第一性为解决原理的优质标的,自然颇得投资人青睐。



铸正本轮近亿融资背后,是投资机构对骨科手术机器人未来市场空间的看好。国金证券分析师张一鸣曾展望:“未来10年国内手术机器人整体市场空间有望从46亿元增长至470亿元,10年走出10倍市场空间。”



的确,经历限价风波之后,今年以来政策大多鼓励、扶持医疗机器人发展。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将甲类大型医用设备兜底条款设置的单台(套)价格限额由3000万元调增为5000万元,乙类由1000-3000万元调增为3000-5000万元,大有松绑意味。



6月28日,北京市政府更是公布《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升手术机器人全流程手术辅助能力,优化医疗器械注册和卫健医保等政策。



千县工程、分级诊疗、医疗资源下沉等政策给基层医疗机构天然的资源厚待,去年的医疗贴息贷款,也给医疗设备发展点燃了熊熊火苗,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前景大好。



自2016年成立以来,铸正机器人始终以手术机器人为核心,致力于提供骨科外科数字化全流程手术解决方案,打造导航定位+自主操作国内最强医疗机器人产品矩阵。秉持“落地的技术才有生命力”的理念,将守护基层健康从一个口号变成了能够落地的现实。



可以说,无论是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需求,还是政策的引导,都在呼唤一个创新者的诞生,它需要具备雄厚的实力,更需要炼就“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战略定力,铸正机器人正在沿着这样的目标积极迈进。



作为行业先行者,铸正机器人以创新范式引领行业思考。随着新一轮融资补充,它将继续深耕骨科手术机器人,推动多场景应用,早日实现“把中国人的脊梁交给中国人自己”这一宏大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