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重构医疗生态 互联网医疗步入爆发期

深圳医疗器械博览会,深圳医用耗材展,深圳医用敷料展,深圳医疗器械展会,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深圳医疗博览会,2019深圳医疗器械博览会,2019深圳医博会,深圳医博会,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深圳医疗器械展览会,深圳医疗器械展,深圳医疗展,深圳医疗展会,2019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2019深圳医疗器械展览会,2019深圳医疗器械展会,2019深圳医疗展会,2019深圳医疗器械展,2019深圳医疗展,2019医疗器械展览会http://www.szmedexpo.com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的发展,医疗业正向移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前进。各路资本布局互联网医疗,可穿戴医疗设备、在线诊疗、医药电商蓬勃发展,互联网医疗正步入爆发期,与此相应的是,互联网对医疗服务行业的重构与推动正加速进行。


  可穿戴医疗设备:重构健康管理

  佩戴智能手环、手机里装载运动APP,成了一些追求时髦人的标配。不仅年轻人,许多学生、老人也开始佩戴。

  “我觉得这个小手环特适合我爷爷奶奶戴。老年人嘛,总想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我索性就给他们一人买了一个,好对两位老人的健康状况有个了解。” 智能达人孙倩为自己的爷爷奶奶买了智能手环,“俩老人没事的时候还会在家里比谁走得路多,谁的深度睡眠时间长,有时候还挺逗的。”

  可穿戴医疗设备是医疗机构、医生、保险公司、医学研究机构采集和搜集患者数据的必备设备,它帮助医生获得患者连续跟踪数据。提高诊断准确性;它能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监测治疗过程,提高治疗效率;它也能为患者的居家康复和慢性病管理提供远程监控,降低患者治疗成本;还能满足医疗结构和保险公司的研究和评估需求。

  近年来,慢性疾病诊疗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给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带来了很大压力。而可穿戴医疗设备在信息监测、诊断等方面的优势,无疑将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各种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产品琳琅满目,可穿戴医疗产品市场呈现了一定的“繁荣”景象。不过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一款产品叫好又叫座。

  眼下,破局之路渐渐明晰,5月30日,橙意家人发布了其第二代产品,宣告其与线下医院“牵手”成功,监测—治疗—康复的医疗服务闭环已具雏形。

  “如何能够更早地提前给用户预警,提供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康复,达到长期跟踪治疗的效果,这才是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真谛。”橙意家人创始人张丹说。

  以在天津落地的全国首家鼾症筛查中心为例,橙意家人的手表监测产品通过监测用户睡眠时血氧、脉率等数据,数据会自动上传至云系统进行归纳,随后鼾症筛查中心的医生便可以通过电脑终端对患者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一旦用户筛查出患有鼾症,可直接转诊至三甲医院进行治疗。治疗后,再来到社区通过鼾症监测仪的配合,达到长期跟踪治疗效果。

  按照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林鹏主任的观点,在可穿戴医疗设备与医院结合的过程中,可穿戴医疗产品实际上起到了前期筛查的作用,可实现患者信息与三级医院的鼾症中心共享,患者在三级医院治疗后,便可到社区医院进行管理随访。“这么做的好处就是,既保证治疗的规范性,又能优化医疗资源重组,可以节省很多的人力物力。”林鹏说。

  据了解,今年内橙意家人将与北、上、广、津四地十余家三甲医院签约合作,同时还将与近百家基层医院合作,从而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随着互联网医疗线下难题逐渐被破解,众多行业大佬也纷纷布局可穿戴医疗行业

  目前,苹果、三星、谷歌、索尼、高通等国际企业都在重点发力可穿戴医疗市场,国内的九安医疗、歌尔声学、长信科技等企业也都相继推出了可穿戴医疗产品。苹果2014年推出了Healthkit移动医疗平台,可以整合iPhone或iPad上的健康应用收集的数据。

  国内企业中,九安医疗与小米达成合作,推出了iHealth智能云血压计,目前iHealth系列产品已覆盖血压、血糖、体重、胎心、血氧、心率等多项体征。

  业内认为,可穿戴医疗设备就像一位“家庭医生”,再“绑定”了后台的医疗服务,实际上就打通了居民从社区到大医院的就医通道。

  行业大佬们在可穿戴医疗产品市场联手布局后,不仅产业模式可以得到升级,老百姓也将普遍享受科技带来的新式医疗服务。

  有数据预计,2015年我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1.9亿元,2016年预计将达到23.7亿元。或许,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应用潜能,将撬动整个市场。

  在线医疗服务:重塑诊疗体系

  在手机应用“春雨医生”上向医生咨询一些常见病,是小贾自己及家人生病时的首个选择:“去医院麻烦,在网上又搜索不到合适的答案,春雨医生里面都是正规医院的医生,比较靠谱。”

  3年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王明轩签约成为春雨的线上咨询服务医生。利用凌晨、中午、倒班等碎片化休息时间,他已经在线上回答了近8000个健康咨询问题,被335个粉丝关注,并成功在网上开设了“内科诊所”,在私人医生平台上管理着20个病人,而王明轩也因此得到了每月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收入。

  “春雨医生”执行总裁张锐表示,像王明轩这样的医生,春雨共签约了10万名,并且都是二甲医院主治医师以上级别。“每天春雨大约有8万个问诊量,一般3分钟内回答问题,快速解决了用户70%以上的问题,给用户减少了大量成本,包括金钱、时间、社会信任、特殊疾病问诊等方面的成本。”

  当前,在移动互联网上,春雨医生、丁香医生、平安好医生、可爱医生、杏仁医生等“医生”活跃起来了,“医院”也建起来了,有类似金蝶医疗的“移动互联网医院”、宁波云医院、广东网络医院等,也有整合医疗资源的虚拟云医院、阿里云医院、百度云医院等。